国际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二十年之流变——基于CiteSpace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on the Image of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Media——A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Based on Cite Space
胡伟华;徐英捷;
摘要(Abstract):
文章以语料库数据为基础,借助CiteSpace语言学计量工具以及相关统计学方法,对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CSSCI核心期刊2001—2020年间收录的国际主流媒体有关中国报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情势进行了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文章梳理了该主题发文数量、高产作者和机构、研究方法、媒体来源、高频关键词体现的国际媒体关注领域等,总结了国内关于国际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现状。研究发现:国际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文章数量有限但整体层次较高;传播学与舆情互动研究日趋增多;研究工具及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媒体来源相对较为单一;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统计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范式尚未形成,研究不够系统化。
关键词(KeyWords): 国际媒体;中国形象;研究流变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国际主流媒体中国形象动态监测与分析研究”(项目编号:18XYY010)的阶段性成果;; 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项目编号:202008610153)的资助
作者(Authors): 胡伟华;徐英捷;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 1 ] Zhang,J.& G.T.Cameron.China's agenda building and image polishing in the US:Assessing an 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campaign[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3(1).
- [ 2 ] 常全生.庚子退款前中国在美形象的演变[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6).
- [ 3 ] 陈建生,陈香君.西方媒体“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变化——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7(9).
- [ 4 ] 陈丽江.BBC奥运报道的中国镜像呈现与变迁——以北京、伦敦和里约奥运会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12).
- [ 5 ] 高金萍,许涌斌.彼岸的声音:西方六国主流媒体新冠肺炎舆情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0(5).
- [ 6 ] 高楠楠,吴学琴.美国媒体话语中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变迁审视——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2017(5).
- [ 7 ] 高卫华,贾梦梦.美国主流媒体的中国多民族国家形象报道框架分析[J].新闻大学,2016(4).
- [ 8 ] 郭可.西方三报涉华国际舆情研究(1992—2010年)(上)[J].新闻大学,2013(6).
- [ 9 ] 何志武,陈旭鑫.政治的泛化:美国媒体建构中国形象的偏向——对《新闻周刊》(2009—2010)涉华文章的内容分析[J].当代传播,2012(1).
- [10] 胡开宝,李鑫.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与中国形象研究:内涵与意义[J].外语研究,2017(4).
- [11] 康健.美国主流媒体如何调整对华报道框架——以《华尔街日报》为例[J].传媒,2016(20).
- [12] 兰杰,罗蓉.英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认识[J].湖北社会科学,2013(8).
- [13] 李宝俊,李存娜.美国公众对中国的印象:1989—2001[J].太平洋学报,2002(4).
- [14] 李珏.日本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综述[J].传播与版权,2017(3).
- [15] 李希光.谁在设置我们的国际冲突报道框架——一些媒体国际冲突报道议题设计与框架选择分析[J].中国记者,2002(9).
- [16] 刘恩东.新媒体意识形态对外传播运行机制与美国对华民主输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5).
- [17] 刘国慧.西方媒介镜像下的内蒙古形象——以《纽约时报》为例[J].当代传播,2013(1).
- [18] 潘艳艳,董典.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建构中国形象和大国关系的话语策略研究——以2016中俄联合军演的相关报道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3).
- [19] 彭飞,于晓.英国主流媒体报道中的孔子学院形象与话语体系[J].学术探索,2016(11).
- [20] 屈亚娟.国家利益:影响日本媒体对华报道的主要因素[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
- [21] 孙明,孔祥东.国际舆论视域下的中国抗疫行动与公共外交[J].当代世界,2020(5).
- [22] 陶国群.中美英文网络媒体塑造国家形象对比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学院,2014.
- [23] 田发伟,李希光.美国媒体关于中国SARS报道中的政治化倾向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2).
- [24] 王克非.构建新型的历时复合语料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9-13.
- [25] 王薇,张培.1917—1941:《密勒氏评论报》“涉华报道”理念探究[J].历史教学,2012(3).
- [26] 王秀丽,韩纲.“中国制造”与国家形象传播——美国主流媒体报道30年内容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0(9).
- [27] 王志强.德国《时代》周报视角下的经济中国形象(2004—2009)[J].德国研究,2009(4).
- [28] 韦路,谢点.全球中国形象研究的知识版图——基于SSCI期刊论文(1998—2015)的文本挖掘[J].浙江大学学报,2017(1).
- [29] 吴光恒.“中国威胁论”与中国文化传播力的构建——以日本媒体的中国报道为例[J].东岳论丛,2018(4).
- [30] 吴飞,林心婕.近十年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发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可视化分析[J].当代传播,2020(5).
- [31] 夏芳.他国形象的语篇构建——《纽约时报》故宫失窃案报道中的中国形象解读[J].新闻界,2012(15).
- [32] 相德宝.国际自媒体涉藏舆情及舆论斗争的规律、特征及引导策略[J].情报杂志,2016(5).
- [33] 徐明华,王中字.西方媒介话语中中国形象的“变”与“不变”[J].现代传播,2016(12).
- [34] 薛可,梁海.基于刻板思维的国家形象符号认知——以《纽约时报》的“西藏事件”报道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1).
- [35] 薛涛,张荣美.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傲慢与偏见”——以两起恐袭事件报道为分析样本[J].现代传播,2017(1).
- [36] 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J].美国研究,2004(2).
- [37 张昆,陈雅莉.地缘政治冲突报道对中国形象建构的差异性分析——以《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报道“钓鱼岛”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2014(4).
- [38] 张昆,王创业.时空维度下的国家形象模型探析——基于认知互动的视角[J].新闻界,2017(5).
- [39] 张绍铎,马洪喜.美国主流媒体视野中的中日历史认识问题——以《纽约时报》(1980—2010年)为例[J].社会科学辑刊,2013(3).
- [40] 张树彬.从外媒救援报道看中国国家形象构建——以尼印美媒体对尼泊尔地震救援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17(6).
- [41] 张颖.奥巴马政府时期《纽约时报》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与塑造的文本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5).
- [42] 曾润喜,杨喜喜.国外媒体对中国公共政策议题的舆情解读与形象建构——基于计划生育政策议题的案例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2).
- (1)美国、美利坚合众国、北美洲都在理解上合并为美国。
- (2)图7右下角还有一个署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与“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实际为同一个单位。它所合作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与“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和“中国国际舆情中心”为同一单位。
- (3)一般情况下,研究越早的机构越容易积累成果,圆圈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