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光荣;黄栋樑;
文章以知识翻译学为视角对技术进行概念界定,从哲学层面探讨知识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分析技术在知识翻译学体系中的功用,探究知识翻译技术路径,指出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并延伸出知识翻译技术学的概念框架及研究内容。
2023年06期 No.214 12-1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942 ] |[阅读次数:0 ] - 金山;
知识翻译学理论首次判定翻译的知识属性,将传统的翻译批评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推动翻译批评及翻译研究朝向更加宏观、动态与整体的方向发展,因而实现了翻译研究的新突破。鉴于以往研究对知识的内涵挖掘不深、理解不透,对其外延界定不清晰,本文通过阐述知识翻译学中“知识”的四个区别性特征,明确知识与翻译的互证互识、互动互助的良性循环关系,给出相对准确、完整的定义,以期推动知识翻译学中的概念探讨、理论思考和学科建构。
2023年06期 No.214 20-2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113 ] |[阅读次数:0 ] - 黎智林;朱振武;
倪豪士及其团队的《史记》英译本是目前唯一一部《史记》英文全译本,也是继华兹生译本之后又一部在西方具有重要影响的《史记》译作。倪译《史记》不仅因其主体译文出彩而广受读者欢迎,更因其副文本丰富实用而备受国内外研究者青睐。文章重点关注倪译《史记》的学理性,从往常被研究者忽视的副文本切入,旨在揭示倪译《史记》的译本辨识度与学术精准度。同时,从《史记》海外传播的角度审视倪译本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保真度,以期深入探究中国文化典籍如何高保真地“走出去”等问题。
2023年06期 No.214 25-30+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74 ] |[阅读次数:0 ] - 梁林歆;王迪;
复译是知识持续性建构的重要载体,是知识历时性更新的重要渠道。文章基于知识翻译学视角,以我国文化、神话典籍《山海经》的三种英译本为例,历时性梳理《山海经》复译进程,探讨复译过程中的知识生产与建构机制。研究发现,基于不同的默会知识,各译者对《山海经》形成的不同阐释使得中国文化知识在世界化过程中不断增值。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山海经》通过符合当下读者喜好的方式完成知识更新。通过复译,知识得以不断再生产,知识世界化的链条得以环环相扣,而知识的可持续迁移与传播也得以正常运转。因此,基于知识翻译学理论框架的复译研究能够丰富复译研究视角,进而体现出复译对知识生产的重要价值。
2023年06期 No.214 31-3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912 ] |[阅读次数:0 ] - 梁真惠;李熠莘;
我国民族典籍中蕴含丰富的地方性知识,经由翻译向世界性知识转化时出现的问题值得关注。文章基于知识翻译学“真、善、美”逻辑法则中的“真”和“善”探讨了卡尔·莱希尔德译的《玛纳斯》史诗中地方性知识的转化问题,发现存在知识的同质化、削减、缺位和讹误等现象,导致再生产的知识“因善失真”或“失真失善”。文章认为民族典籍翻译中地方性知识的“传真”是第一要务,可以根据不同译本类型和读者对象采取不同策略来尽可能保留地方性知识的“真”:学术译本可采用深度翻译,非学术译本可添加图像副文本和数字副文本,最大程度还原地方性知识生产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以丰富世界知识库并促进不同文化交流互鉴。
2023年06期 No.214 37-4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下载次数:631 ] |[阅读次数:0 ] - 徐红;黄协安;
译前编辑和译后编辑是机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并没有针对译前编辑和机器翻译研究的梳理和总结。鉴于此,文章梳理了1990—2023年Web of Science的核心数据库、Semantic Scholar、Scopus和BITRA四个数据库中关于译前编辑和机器翻译的研究,并首次区分了译前编辑和控制语言。结果显示,译前编辑和机器翻译研究的焦点为文本类型、译后编辑效率、机器翻译系统和翻译质量评估。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未来可能的四个研究方向。
2023年06期 No.214 43-4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151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