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忠廉;黎雅途;
中西译学交互中常见一词多译而有失考量。术语是构筑译论之基,根术语是术语之根,根基不稳则无以建筑上层。文章以Target Language汉译为例,语料库及数据库并用,对其语用条件进行历时研察,并沿波溯源,认定其汉译的正宗与主流,其同义汉译术语或各有其用,或逐渐淡出,或仅作个人用语偶尔使用。
2024年02期 No.216 25-3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299 ] |[阅读次数:9 ] - 肖娴;何高大;
20世纪以来,英语世界出现多个“三言”“二拍”译本,译者以英美汉学家和华裔汉学家为主。英美汉学领域对“三言”“二拍”的跨文化阐释坚持学术本位、视角多元、重学术史考察和跨学科研究,涉及深度翻译、汉学教育、主题学研究和平行研究等多个维度,具有鲜明的译研结合特征和融通中西的研究型翻译风格。汉学家的跨文化翻译阐释与研究成果为古典文学外译提供了专业化读者群体传播的径向参考,对国内学界的明清小说研究也有重要学术价值。
2024年02期 No.216 32-3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422 ] |[阅读次数:7 ] - 尹丽君;朱一凡;
在话语研究中,数字技术能在大规模语料处理与新语言现象发掘方面为人类赋能。该研究采用数字人文的方法对Factiva数据库中源自非洲和拉美的英语新闻进行分析,借助Word2Vec模型、 LDA主题模型与NER工具,从语义、主题以及参与主体三个维度探讨两地媒体对“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阐释,从而为我国政治概念的海外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海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并从数字人文视角为新闻话语研究提供新的方法。研究发现,97.87%的非洲新闻及58.06%的拉美新闻对“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正面或中性的阐释,且呈现出明显差异,而两地媒体的负面阐释趋同。
2024年02期 No.216 38-4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下载次数:940 ] |[阅读次数:11 ] - 于银磊;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切入口。《茶经》是唐代陆羽撰写的有关茶文化的开山之作,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茶叶生产的技术与经验,深入挖掘了茶饮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梳理了《茶经》在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下对外译介传播的路径和特点,提出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以期为促进世界文明互鉴提供历史镜鉴。
2024年02期 No.216 47-5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963 ] |[阅读次数:11 ] - 袁梅;贺爱军;
翻译是一种跨地域、跨文化、跨语言的知识重构行为。地理空间的跨语际翻译转换涉及客体空间、作者空间、文本空间、译者空间、译本空间、传受空间六重空间。作者和译者通常处于相异的地理空间,因此会产生相异的文化认同。相异的文化认同会引发源语文本空间在翻译转换过程中的变形,生成相近或相异的译本空间。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译者张谷若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成功再现或重新构建原文地理空间。当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地理认知大体相同时,译者就会采用再现原文地理空间的翻译策略,而当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地理认知完全相异时,译者的空间重构行为会受到客体空间、作者空间、文本空间的共同影响,在传受空间中构建出与译文读者相适应的地理空间。
2024年02期 No.216 52-5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627 ] |[阅读次数:5 ] - 张娇;潘卫民;摆贵勤;
在科技正经历急剧变革的背景下,翻译革命对人类语言、社会和文化产生持续、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机器成为人工译者的重要助手,能快速高效地处理繁重的翻译任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译者的身份属性。因此,文章拟基于科技翻译的范式转换,重新界定科技翻译中的译者身份,旨在对译者数字素养的形成进行再思考。该研究指出,新范式下科技翻译的内涵具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重维度;除了机器以外,新的“译者共同体”涉及技术研发者、技术管理人员、消费者、原语作者、人工译员、译后编辑员、实习译者和翻译教育者等。译者要提高数字化意识,缩小数字鸿沟;提高数字技能,消弭能力鸿沟;与时俱进,提高信息接入能力。
2024年02期 No.216 57-6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841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