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电化教学

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

  • 人工智能赋能语言评估的研究热点、主题脉络及风险审视

    陈昂轩;贾积有;苏晗宇;

    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2002—2024年间人工智能赋能语言评估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利用文献计量法和主题分析法探究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主题脉络。研究发现,该领域的关注热点分别是语言评估中的智能化技术探索、教学模式差异的应用实践、智能语言评估促进学习的理论反思。从研究规律上看,人工智能赋能的语言评估研究呈现出“重技术”“强实践”而“轻理论”的范式特点,并在智能技术及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发展的影响下,形成了“接替式上升”和“螺旋式拓展”的研究模式。现有研究对人工智能在语言评估中的作用出现了结果认识、过程认识和理论认识的不同认识取向,而认识取向上的差异可能对应不同的教育风险。因此,理性审视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评估情境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2期 No.216 3-1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下载次数:1254 ] |[阅读次数:20 ]
  • 基于人工智能的非语言信息增强技术在虚拟仿真外语学习中的应用——以“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走进韩国”虚拟仿真外语教学系统为例

    刘沛鑫;骆雨萌;陈秀秀;顾曰国;

    现阶段虚拟现实外语学习系统存在人物表情、动作单一等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信息不足的现象。文章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的标注,对人物形象进行优化重绘,并将情感要素转化为人物的面部表情来生成生动、自然、高质量的交际活动视频;利用SadTalker数字人技术实现人物交际过程中的音视频同步;探讨情感表达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基于情感分析,采用扩散模型的蒙版模式将非语言信息中的面部表情要素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容。文章提出的非语言信息增强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改善效果,可作为模块嵌入现有系统,实现现有课程内容的优化处理。

    2024年02期 No.216 13-17+3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下载次数:1683 ] |[阅读次数:13 ]
  • AI辅助英语学习工具的测评

    张宏岩 ;黄蓉 ;李颖 ;何建国;

    近两年人工智能在大语言模型领域的突破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如何评价国内外涌现的AI辅助英语学习工具是使用AI工具辅助英语教学的前置需求。该研究选取了四个主要应用场景:翻译辅助、听说训练、写作纠错和智能助手,基于文献和专家意见构建了测评标准,通过分组进行对比实验,采用加权分数对20个主要AI辅助英语学习工具进行测评。

    2024年02期 No.216 18-2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668 ] |[阅读次数:36 ]

翻译与传播研究

  • 译学寻根:语料库与数据库同证——以Target Language汉译为例

    黄忠廉;黎雅途;

    中西译学交互中常见一词多译而有失考量。术语是构筑译论之基,根术语是术语之根,根基不稳则无以建筑上层。文章以Target Language汉译为例,语料库及数据库并用,对其语用条件进行历时研察,并沿波溯源,认定其汉译的正宗与主流,其同义汉译术语或各有其用,或逐渐淡出,或仅作个人用语偶尔使用。

    2024年02期 No.216 25-3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299 ] |[阅读次数:9 ]
  • 英美汉学视域中的“三言”“二拍”:译介与跨文化阐释

    肖娴;何高大;

    20世纪以来,英语世界出现多个“三言”“二拍”译本,译者以英美汉学家和华裔汉学家为主。英美汉学领域对“三言”“二拍”的跨文化阐释坚持学术本位、视角多元、重学术史考察和跨学科研究,涉及深度翻译、汉学教育、主题学研究和平行研究等多个维度,具有鲜明的译研结合特征和融通中西的研究型翻译风格。汉学家的跨文化翻译阐释与研究成果为古典文学外译提供了专业化读者群体传播的径向参考,对国内学界的明清小说研究也有重要学术价值。

    2024年02期 No.216 32-3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422 ] |[阅读次数:7 ]
  • 数字人文视域下非洲与拉美媒体对“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阐释——以Factiva数据库的英语新闻为例

    尹丽君;朱一凡;

    在话语研究中,数字技术能在大规模语料处理与新语言现象发掘方面为人类赋能。该研究采用数字人文的方法对Factiva数据库中源自非洲和拉美的英语新闻进行分析,借助Word2Vec模型、 LDA主题模型与NER工具,从语义、主题以及参与主体三个维度探讨两地媒体对“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阐释,从而为我国政治概念的海外传播与中国式现代化海外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并从数字人文视角为新闻话语研究提供新的方法。研究发现,97.87%的非洲新闻及58.06%的拉美新闻对“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正面或中性的阐释,且呈现出明显差异,而两地媒体的负面阐释趋同。

    2024年02期 No.216 38-4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下载次数:940 ] |[阅读次数:11 ]
  • 从信息翻译到文化阐释——从《茶经》译介看中国文化传播策略

    于银磊;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切入口。《茶经》是唐代陆羽撰写的有关茶文化的开山之作,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茶叶生产的技术与经验,深入挖掘了茶饮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梳理了《茶经》在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下对外译介传播的路径和特点,提出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以期为促进世界文明互鉴提供历史镜鉴。

    2024年02期 No.216 47-5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963 ] |[阅读次数:11 ]
  • 地理空间翻译重构的缘由探究——基于《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本的考察

    袁梅;贺爱军;

    翻译是一种跨地域、跨文化、跨语言的知识重构行为。地理空间的跨语际翻译转换涉及客体空间、作者空间、文本空间、译者空间、译本空间、传受空间六重空间。作者和译者通常处于相异的地理空间,因此会产生相异的文化认同。相异的文化认同会引发源语文本空间在翻译转换过程中的变形,生成相近或相异的译本空间。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译者张谷若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成功再现或重新构建原文地理空间。当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地理认知大体相同时,译者就会采用再现原文地理空间的翻译策略,而当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地理认知完全相异时,译者的空间重构行为会受到客体空间、作者空间、文本空间的共同影响,在传受空间中构建出与译文读者相适应的地理空间。

    2024年02期 No.216 52-5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627 ] |[阅读次数:5 ]
  • 科技翻译的范式转换与译者的数字素养

    张娇;潘卫民;摆贵勤;

    在科技正经历急剧变革的背景下,翻译革命对人类语言、社会和文化产生持续、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机器成为人工译者的重要助手,能快速高效地处理繁重的翻译任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译者的身份属性。因此,文章拟基于科技翻译的范式转换,重新界定科技翻译中的译者身份,旨在对译者数字素养的形成进行再思考。该研究指出,新范式下科技翻译的内涵具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重维度;除了机器以外,新的“译者共同体”涉及技术研发者、技术管理人员、消费者、原语作者、人工译员、译后编辑员、实习译者和翻译教育者等。译者要提高数字化意识,缩小数字鸿沟;提高数字技能,消弭能力鸿沟;与时俱进,提高信息接入能力。

    2024年02期 No.216 57-6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841 ] |[阅读次数:4 ]

外语教师发展研究

  • 混合式教学情境下外语教师的角色认同

    何春秀;孟宇;陈坚林;

    该研究依据自我差异理论,基于全国9所高校13位外语教师的叙事问卷反馈,探究混合式教学情境下外语教师三个“自我”的重合和矛盾。研究发现:教师的理想自我、应然自我、实然自我皆认同课程设计者与管理者角色。教师的理想自我、应然自我皆认同知识传授者与建构者角色,但是实然自我对该角色的认同程度相对传统面授课堂教学情境有所弱化。理想自我、应然自我、实然自我都反映外语教师对情感交互支持者角色的认识和重视不足。教师的实然自我凸显技术示范者与支持者角色,但是理想自我和应然自我并不认同该角色。教师需强化情感交互支持者及技术示范者与支持者的角色认同,承担起情感专家和教育技术使用专家的责任。

    2024年02期 No.216 63-6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879 ] |[阅读次数:11 ]
  • 高校外语教师数字素养实证研究综述(2012—2023)——基于R语言及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贾涵;王雪梅;

    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高校外语教师数字素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议题。该研究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借助R语言Bibliometrix及CiteSpace对2012—2023年国内外权威期刊的186篇“高校外语教师数字素养”相关实证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发展脉络、高被引文献及关键词,总结热点议题,预测未来研究趋势。研究发现,近十年“高校外语教师数字素养”相关的实证研究数量呈现先平稳后递增的趋势,议题主要聚焦教师数字素养评估、态度调研、影响因素探究、情感研究和量表开发等五方面。未来研究可持续关注外语教师数字教育及外语教师数字领导力发展等议题。

    2024年02期 No.216 70-7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4576 ] |[阅读次数:17 ]
  • 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高校外语教师整合非正式数字化英语学习意愿研究

    刘广祥;王永亮;ZHANG Jun Lawrence;

    文章以210名国内高校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和半结构化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教师对将非正式数字化英语学习整合到教学实践中的意愿。研究发现:(1)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可以直接影响高校教师对课程整合非正式数字化英语学习的行为意愿,而主观规范则不能对该意愿起显著的预测作用;(2)高校教师对非正式数字化英语学习的态度受到其数字素养水平的显著影响;(3)对知觉行为控制的评估受到外部信念及特定教学环境等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国内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外数字化英语教学议程设置提供参考。

    2024年02期 No.216 79-8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266 ] |[阅读次数:11 ]

外语教学研究

  • 多模态语境下认知对比分析模式的英语被动句式教学实证研究

    李炎燕 ;李海军;

    因为英汉被动句式语言形式和概念认知上的差异,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被动句式时存在一定困难。为了有效地促进英语被动句式的习得,该研究采用多模态语境下认知对比分析的教学模式,与传统语法教学模式相对比,以120名中国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教学实证研究,探究新的教学模式如何促进不同水平学习者习得英语被动句式以及如何提升教学效果等问题。研究发现:(1)多模态语境下认知对比分析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帮助中国学生理解和掌握英汉被动句式的语言和概念认知差异,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反馈;(2)英语被动句式的习得过程是中国学生不断积累外语知识和体验以及进行认知对比的过程,其习得效果受到教学模式、英语水平、语言浸润等因素的影响。

    2024年02期 No.216 85-9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857 ] |[阅读次数:9 ]
  • 数字人文视域下国内外语学科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叶玉珠;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范式正经历深刻变革,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作为应对时代挑战、推动学科融合创新的重要路径,数字人文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数据资源是数字人文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基石,对于推动数字人文研究的纵深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鉴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外语特色资源建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内涵与外延,结合文献和案例分析,对当前外语资源建设的整体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为推动我国外语学科数字人文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2024年02期 No.216 92-9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514 ] |[阅读次数:6 ]

广告·新书推介

  • 跨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学翻译策略与影响——评《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英美文学翻译》

    韩祎;

    <正>在全球跨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学的翻译策略及其产生的影响愈发受到关注。面对多样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英美文学的翻译必须灵活采用各种策略,确保文学作品在传达原文情感与意义的同时,能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环境。为实现英美文学作品的精准翻译,需要译者注重语言的细节处理,尊重原作的设定,同时也应考虑读者的接受度。此外,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转换与融合,不仅丰富了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

    2024年02期 No.216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605 ] |[阅读次数:4 ]
  •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与机制——评《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花拉;

    <正>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为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高尚品德的复合型人才做出积极贡献。笔者在参与内蒙古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提质培优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

    2024年02期 No.216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525 ] |[阅读次数:7 ]
  • 信息化时代的英语教学法探究——评《英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

    张慧;

    <正>为了进一步推进英语教学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教师需要将教学空间布局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拓展,推动英语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变革。教师通过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信息化工具,提升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同时,教师还应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由刘玉梅撰写的《英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一书,对我国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

    2024年02期 No.216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720 ] |[阅读次数:6 ]
  • 空乘专业英语教学体系构建与问题探讨——评《航空英语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

    马理明;

    <正>航空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空乘专业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提升空乘专业大一新生的英语口语与发音能力,满足国际航空服务的高标准,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空乘专业英语教学新路径势在必行。由左通撰写的《航空英语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一书,对我国空乘专业英语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剖析了我国航空英语教学中的传统模式,追溯了航空英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2024年02期 No.216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71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