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争;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引发了翻译生产模式的智能化变革,推动了翻译产业的转型升级。翻译实践活动的维度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而是延伸至人与机器之间,甚至是机器与机器之间。面对翻译行业的显著变化,作为翻译活动实施的关键主体,译者的职业能力需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该研究首先分析了数智时代译者职业发展的现实境遇,然后探讨了技术驱动下译者角色的重塑,继而构建了译者职业能力框架,最后从译者通识认知体系搭建、人机耦合、翻译实践共同体创建三个维度提出了译者职业能力提升的策略,以期推动数智时代职业译者的培养和相关研究的发展。
2024年06期 No.220 8-1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380 ] |[阅读次数:30 ] - 刘淼;
中国时政话语俄译在塑造国际形象和增进中俄互信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翻译方法已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翻译需求。该研究基于大语言模型增强技术,提出了多智能体互动翻译框架MAGIC-PTF,旨在提升中国时政话语翻译的效率和质量。该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及其官方俄译本作为语料,对MAGIC-PTF进行了训练与优化。实验结果表明,MAGIC-PTF在术语准确性、风格一致性和整体质量方面均优于主流机器翻译系统。COMET评分结果进一步证实,MAGIC-PTF的表现优于其他对比方案。该研究为大语言模型在专业翻译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现路径。
2024年06期 No.220 15-2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411 ] |[阅读次数:27 ] - 王树胜;王俊菊;
该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探究了中国大学生对外语学习中使用人工智能的接受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使用动机和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人工智能用于外语学习的整体接受度较高;使用动机作为外部变量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图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图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使用态度对行为意图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此外,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在使用动机与行为意图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且感知易用性的中介作用最强;使用态度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行为意图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研究结果对促进人工智能在外语学习中的进一步应用具有启发意义。
2024年06期 No.220 23-29+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1517 ] |[阅读次数:46 ] - 朱小超;柳华妮;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引发外语写作教学的深刻变革。该研究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勾勒了ChatGPT在外语写作教学中的多重角色,阐述了其在外语过程体裁教学法中的应用路径。在此基础上,针对19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开展ChatGPT支持的外语过程体裁写作教学,基于写后反思报告、问卷调查及焦点访谈等数据,论述了该教学模式的效果和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ChatGPT可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写作过程支持,通过实时交互反馈提高写作质量,并可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提升写作兴趣、拓宽思维。该研究建议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引导学生在应用ChatGPT辅助外语写作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伦理规范意识。
2024年06期 No.220 30-3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1177 ] |[阅读次数:57 ]